一、疫情冲击下的体育教学困境
新冠疫情的反复给传统体育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。线下课程受限、场地消毒压力增大、学生体能下降等问题接踵而至,许多体育教师面临“教什么、怎么教、如何保安全”的三重困惑。据教育部数据显示,疫情期间全国中小学体育课时完成率曾一度降至60%以下,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达标率下滑明显。如何在保障师生安全的前提下,重新激活体育课堂的活力,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课题。
二、疫情体育备课本的核心要素
(一)安全防护体系构建:从课前到课后的全流程管控
课前准备:通过班级群发布《健康承诺书》,要求学生提交体温记录、近期接触史等信息;针对有基础疾病的学生建立“特殊体质档案”,制定个性化运动方案。例如,某小学体育组设计的“三查一测”流程——查健康码、查口罩佩戴、查场地清洁,测学生心率,确保上课前风险可控。
课中管理:采用“分区教学法”,将操场划分为多个独立活动区域,每组人数控制在8人以内;器材实行“一人一用一消毒”,如篮球、跳绳等高频使用物品,每节课后均用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。此外,教师需随身携带急救包,熟悉心肺复苏等应急技能,如图1所示的“校园体育安全装备包”,内含止血带、体温计、防暑药品等,为突发情况提供保障。
课后跟进:建立“运动反馈表”,让学生记录当日运动感受与身体反应;定期开展“线上家访”,了解学生居家锻炼情况,及时调整后续教学计划。
(二)多元化教学内容设计:兼顾趣味性与科学性
传统项目的“轻量化”改造:将足球、排球等团队运动简化为单人练习版,如“无球足球”——用标志桶代替球门,进行运球绕杆比赛;把田径中的长跑改为“间歇性折返跑”,配合音乐节奏提升趣味性。
新兴项目的引入:增加瑜伽、普拉提、飞盘等低强度高互动性的项目,尤其适合女生群体。例如,某中学开发的“居家瑜伽套餐”,包含10个基础体式,搭配舒缓背景音乐,既锻炼柔韧性又缓解学习压力。
趣味游戏的创意开发:设计“亲子协作类”游戏,如“两人三足接力赛”“家庭拔河挑战”,鼓励家长参与,增强家校联动。如图2展示的“家庭运动打卡墙”,学生每天上传与家人一起运动的照片,形成良性竞争氛围。
(三)技术赋能的互动形式:打破时空限制的教学革新
线上资源整合:利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、抖音体育频道等免费资源,筛选适合学生的运动教程;通过企业微信、钉钉等工具推送“每日运动任务卡”,包含动作示范视频、评分标准及注意事项。
数据化评价体系:借助Keep、华为运动健康等APP,要求学生每日上传运动数据(如步数、心率、运动时长),教师根据后台统计生成“个人运动报告”,针对性提出改进建议。例如,某高中体育老师发现学生普遍存在“下肢力量不足”问题后,专门设计了“深蹲进阶计划”,通过APP监督执行效果。
三、实战案例:某校的成功实践
XX市实验小学体育组在2022年秋季学期推行“疫线体育备课三步法”:第一步,集体研讨制定《疫情防控期间体育教学大纲》,明确各年级分层目标;第二步,录制“微运动”系列短视频,涵盖热身、主项、拉伸三个环节,总时长不超过15分钟;第三步,建立“运动积分榜”,学生累计积分可兑换体育文创用品。实施三个月后,该校学生体育测试合格率较之前提升了22%,家长满意度达95%。
四、未来展望: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体育教育
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,“动态清零”政策下体育教学需向“精准防控+高效提质”转型。未来备课本应更加注重数字化融合(如VR虚拟体育课)、跨学科渗透(体育与生物、心理课程结合)、社区资源联动(利用周边公园、体育馆拓展教学空间)。唯有不断创新备课思路,才能让体育教育在变局中育新机,真正实现“文明其精神,野蛮其体魄”的教育目标。
(注:文中配图为示意内容,实际应用时可替换为真实教学场景照片,如“校园体育安全装备包”“家庭运动打卡墙”等。)
网友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