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活动背景与价值
小班幼儿正处于动作发展与社交能力萌芽的关键期,抢垫子作为经典体育游戏,以趣味性为核心,巧妙融合了跑、跳、反应等动作训练,同时渗透规则意识与社会交往教育。该游戏不仅能提升幼儿的身体协调性与灵敏度,还能在竞争中激发参与热情,在互动中学习谦让与合作,是幼儿园小班阶段不可或缺的综合型体育活动。
二、活动目标设定
(一)认知目标
认识泡沫垫的基本功能(如坐、躺、跳),理解“抢垫子”游戏的规则逻辑。
(二)技能目标
能听懂指令信号(如音乐停顿),快速做出反应并完成“找垫子—坐稳”的动作链,发展下肢力量与平衡感。
(三)情感目标
体验集体游戏的快乐,初步形成“遵守规则”“尊重他人”的意识,敢于尝试挑战自我。
三、活动准备
(一)材料清单
- 泡沫垫:数量为幼儿总数减1(如20名幼儿配19块垫子),确保游戏存在竞争性;
- 辅助道具:轻快节奏的音乐播放器、彩色标志桶(用于划定安全边界);
- 安全保障:软质地面(如塑胶操场或铺有地毯的教室)。
(二)环境布置
选择开阔且无障碍物的场地,用标志桶围出直径约5米的圆形区域,将泡沫垫随机散放在圈内,间距保持30 - 50厘米,方便幼儿移动。
四、活动流程详解
(一)热身环节:唤醒身体机能
伴随《健康歌》等儿歌音乐,带领幼儿做全身热身:
- 头部运动:左右点头、转圈;
- 上肢运动:手臂上下摆动、扩胸;
- 下肢运动:高抬腿、原地跳跃;
- 全身协调:模仿小动物(如兔子跳、小鸟飞)。
【图文提示】如图1所示,孩子们跟着老师边唱边做动作,小手小脚都动起来了,脸上满是兴奋。
(二)规则讲解:明确游戏逻辑
- 教师示范:手持一块垫子,讲解核心规则——
“当音乐响起,大家要在圈内自由走动、跳舞;音乐突然停下时,要立刻找到一块垫子,坐下来!没抢到垫子的宝宝,就站在旁边给小伙伴加油哦!”
- 强调重点:不推挤、不争抢,用“轻轻走”“慢慢找”引导文明行为。
(三)游戏实施:分层递进挑战
第一轮:熟悉规则(慢节奏音乐)
播放舒缓的钢琴曲,让幼儿逐步适应“听信号—找垫子”的流程。教师观察幼儿反应,及时肯定积极行为(如“小明找垫子时没有跑太快,很安全!”)。
第二轮:增加难度(快节奏音乐)
更换动感儿歌(如《宝贝宝贝》),加快音乐停顿频率。此时可引入“淘汰制”(暂未抢到者暂时退出,剩余幼儿继续),激发竞争意识的同时,考验反应速度。
第三轮:团队协作(可选)
将幼儿分成2 - 3组,每组共用5块垫子,音乐停顿时需小组共同协商“谁坐垫子”。此环节侧重培养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(四)总结分享:提炼经验收获
游戏结束后,邀请幼儿围坐成圈,抛出问题引导反思:
- “刚才玩游戏时,你有没有注意到别人的动作?”
- “没抢到垫子的时候,心里是什么感觉?后来怎么做的?”
教师总结:“抢垫子不是比谁快,而是比谁会听指挥、会照顾朋友。下次我们可以试试更多有趣的玩法!”
五、安全与注意事项
- 场地安全:提前清除场地内的石子、玩具等障碍物,避免奔跑时绊倒;
- 垫子选择:优先使用厚度≥5cm的泡沫垫,边缘做包边处理,防止划伤;
- 个体关注:对胆小、动作迟缓的幼儿,降低音乐停顿的突发性(如提前1秒给出眼神暗示);对过于急躁的幼儿,强调“轻轻走”的安全口令;
- 规则强化:发现推挤行为立即暂停,用情景模拟(如“如果被推倒会疼吗?”)引导共情,重申规则。
六、活动延伸与拓展
(一)难度升级:变换垫子数量与形态
- 减少1 - 2块垫子,增加竞争压力;
- 将方形垫子换成圆形、三角形,考验幼儿对不同形状的认知与适应。
(二)学科融合:跨领域学习
- 数学:统计每轮抢到垫子的幼儿数量,比较“多”与“少”;
- 语言:鼓励幼儿用完整句描述“我抢垫子时的动作”(如“我像小鹿一样跳过去,坐在了红色垫子上”)。
(三)家庭联动:亲子游戏延伸
建议家长在家中开展“抢椅子”“抢抱枕”等变式游戏,既巩固幼儿的反应能力,又增进亲子情感。
结语:小班体育游戏的核心是“玩中学、学中乐”,“抢垫子”以其简单易操作、趣味性强的特点,成为连接幼儿动作发展与社会性发展的桥梁。教师在实践中需灵活调整规则与难度,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游戏中收获成长,真正实现“体智能”的协同发展。
(全文约850字)
网友评论